12月18日,为激励高校理工科女生及女性科技研究人员在科学领域中坚持不懈,追求更高的职业目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赛默飞世尔科技共同发起的“女科学家成长计划”2024年度第四场公益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成功举办。
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妇女委员会和生命科学学院共同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晓莉、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崔力娜、赛默飞中国区副总裁周晓斌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科学院大学妇女委员会主任刘红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王洁婷、科研处副处长王欢欢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研究平台生物成像中心高级工程师、高级技术主管李硕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芳教授、郭玉婷副教授,医学院苗苗教授进行女科学家科研、生活经验分享。生命科学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谷馨雅主持活动。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举办的第四站“女科学家成长计划”线下分享活动是2024年的收官战,也是2025年活动筹备的首发站。牛晓莉在致辞中提到,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优秀的女性身影从未缺席。以何泽慧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这种令人景仰的科学家精神一代代传承,激励着我们的后生晚辈们拼搏奋进。如今,国科大的女科学家们、女教师们、女学生们接过了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默默耕耘。她们不仅在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国科大将持续不懈地努力激发女性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为她们营造更为宽松自由、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女性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经验分享会等形式,让那些优秀女性的成功经验和高尚品质得以广泛传播。
牛晓莉致辞
随后,李硕果、张芳、苗苗、郭玉婷四位老师从不同的方面分别进行了身为女科学家的科研经历和生活分享,极大地激励了到场的同学们。她们的故事和经验为年轻女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灵感,鼓励她们在科研道路上笃定前行,与前辈们一起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李硕果进行分享
张芳进行分享
苗苗进行分享
郭玉婷进行分享
在活动中,张芳、郭玉婷、苗苗、李硕果与赛默飞企业市场与传播高级总监杨冬岚,携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青年学生代表展开了深度互动交流。讨论围绕STEM领域的青年女性人才展开,师生共同交流了前沿科技的发展与科研突破,分享了丰富的从业经验和经典案例,并深入探讨了青年女性科研人员的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路径,并为青年女性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
在活动最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赛默飞中国共同启动了2025女科学家成长计划的筹备工作。项目将继续连结更多高校、女科技工作者、女大学生,通过主题活动鼓励女性在科研中发挥优势,见证更多女性在科学的天空中振翅高飞,创造出属于她们自己的辉煌成就,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添更为绚烂多彩的 “她力量”篇章。
活动介绍: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赛默飞世尔科技共同发起的“女科学家成长计划”公益项目,旨在激励高校理工科女生及女性科技研究人员在科学领域中坚持不懈,追求更高的职业目标。2023年-2024年,“女科学家成长计划”在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展8场高校巡回活动,共邀请了24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位校长、7位院长、30多位青年女性科学家、1500多位高校理工科女生参与现场交流。高校女生与青年女科学家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分享在生活和科研上的疑惑,共同探讨科研领域的发展、经验与挑战。
年关至时,岁寒情深,回眸一载,奋进启航。2024年12月23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巳巳如意,生生不息”2025新年晚会于雁栖湖校区东区礼堂隆重举行,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探索,迈向希望与机遇,我们敲响时代的钟声,共贺新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晓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力、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王洁婷和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们参加了本场晚会,共享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迎接全新一年的到来。
新年晚会在晚上六点半准时开幕,此次晚会共分“律动青春·华光初绽”、“璀璨星河·盛景华章”和“韵致流年·共赴新程”三个篇章,共二十个节目。在舞台上,表演者们大放异彩,各显千秋,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出。
伴随着乐队的声音,晚会拉开了序幕。舞蹈《Take Me Down》,用每一个充满力量的动作,每一段流畅优美的律动,正式开启晚会的第一篇章——“律动青春·华光初绽”。在第一篇章中,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们用乐队、舞蹈、武术、小品等形式开启了一场不同元素的碰撞与融合。其中513班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幽默而富有深刻意义的小品《谁杀死了周日》,赢得了晚会现场的欢呼。用一招一式展现了中华武术力与美的《武林风华》更是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
《谁杀死了周日》——丁怡然等
10:30乐队《Wodnerwall》、《我们的时光》
《武林风华》——赵克凡等
接下来是晚会的第二篇章:“璀璨星河·盛景华章”。由吴振棣和汪齐瑞两位同学带来的原创相声《我是科学家》让在场师生在捧腹大笑中思考人生的道理,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更是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王静妍、黄倩怡、李卓然、吴承晓和袁颖杰以灵动的身姿穿梭于光影之间,带来的舞蹈《Love Me Land》更是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活力和朝气,点燃了晚会火热的氛围。
《我是科学家》——吴振棣、汪齐瑞
《远古的呼唤》——鸿雁舞蹈团
逐梦新青年,扬帆正当时。回首往昔,我们踌躇满志;放眼未来,我们携手共进。晚会进入第三篇章:“韵致流年·共赴新程”。来自510班的李柏榕同学带来了他的原创歌曲《传说中的果壳在北京》,唱出了同学们怀揣着勇气和憧憬,踏上了北京、踏上了国科大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重温那份初来乍到的兴奋以及对未来的无限向往。生命学院20位同学身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服饰,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在晚会现场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之间的美好团结。最后,各民族表演者们和生命学院学生会全体成员齐登台,携手同心共唱《北京欢迎你》,晚会在歌声中拉下帷幕。
晚会中,还加入了有趣的听歌识曲、抢凳子互动游戏和紧张刺激的抽奖环节。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晓莉、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王洁婷和生命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学生主管程舒凝分别进行了三轮抽奖互动,瞬间点燃了观众的热情,欢呼声和掌声交织一片。
岁月更新,春风再绘山河;辞旧迎新,师生共庆新年。生命科学学院“巳巳如意,生生不息”2025新年晚会在歌声与舞蹈中圆满落下帷幕。回首2024年,学院交出满意答卷;展望2025年,我们将斗志昂扬再创辉煌!
愿同学们在生命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喜乐,万事胜意,新年快乐!
国际著名生态基因组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康乐院士,于2024年6月13日14:00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二-106教室为同学们带来《蝗虫信息素的感知》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生命学院郎明林教授主持。
郎明林主持讲座
康乐院士首先介绍了蝗虫的危害和影响,“蝗”由“虫”字与“皇”字组成,蝗虫即虫中之王,它不仅会毁坏农作物,同时也会导致生态灾害。康乐团队通过蝗虫的种群密度依赖型型变提出非遗传性多型理论,解释散居型、群居型蝗虫体色可变现象,研究其中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蝗虫成灾的生物学基础是散居型向群居型的转变,探究蝗虫聚集的原因对蝗灾控制十分关键。长期以来普遍认为PAN(苯乙腈)是蝗虫的聚集信息素,但其他研究中发现的PAN paradox仍存在解释不通的地方,康乐团队开始在飞蝗中探究真正的聚集信息素。经过层层筛选得到两个化合物: PAN和4VA(4-乙烯基-苯甲醚)并进行逐一验证。
研究发现,PAN在飞蝗中为种群密度依赖且不具有性别偏好,通过新型设计代替传统Y型管进行嗅觉研究发现PAN排斥而非吸引蝗虫,否定了PAN的聚集作用。利用RNAi结合同位素标记聚焦PAN的生物合成通路,明确了PAN生物合成的关键步骤和关键酶,这一研究结果为后续的验证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康乐对同学们说,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法的验证,就能在众多选择中确认所需要的信息。
康乐院士讲述“蝗虫信息素的感知”
同时,研究团队提出了PAN作为警戒化合物的猜想,并且通过大山雀啄食实验从多维度证实了这一猜想,揭示了散居型和群居型蝗虫两种不同的自保策略:散居型飞蝗绿色的体色为保护色,避免捕食者发现;群居型飞蝗以PAN作为警戒化合物,鸟捕食过程中会条件性的生成氢氰酸,抵御天敌。该研究推翻了30年来PAN作为聚集信息素的普遍认知,证明了PAN是警戒化合物和毒物前体。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康乐讲到,要敢于质疑前人的研究成果,挑战公众的普遍认知,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也要有不断思考以及敢于挑战的精神。
康乐介绍了团队另一个发现,采用类似的思路研究了另一化合物4VA,发现4VA引起飞蝗聚集的同时不存在性别和年龄偏好,并且散居和群居型飞蝗都主要由身体释放,散居群居具有相同的反应趋势,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嗅觉受体进行敲除,结合电生理实验和行为实验也明确了4VA的嗅觉受体OR35,最终在大田试验中进一步验证了4VA的聚集信息素功能,4VA和PAN混合物对蝗虫聚集性影响的行为实验也证明了4VA相较于PAN的主导地位。该团队首次鉴定了蝗虫真正的聚集信息素4VA及其嗅觉受体OR35,为蝗灾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到了尾声,老师和同学们踊跃提出问题并分享自己的收获。当同学问道“什么是好的科学问题”时,康乐回答道:“一个好的科学问题有几个标准。第一点是这个问题的解决会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的意义,第二点是好的科学问题能够改变人们的一般认识,第三点是这个问题是自然界需要去揭示和认识的。”
讲座合影
最后,康乐院士给即将进入科研工作的同学们几点建议:从事研究的科学家,要注重研究的故事性、逻辑性和连贯性,注重清晰的逻辑和精准的表达,对于同学们来说,这些能力可以从组会报告和平时阅读文献中进行科学训练,包括在汇报时不翻看注释、不使用翻译软件等。同时,希望同学们要成为一个做事的人,要勤学勤问,动脑思考,与导师及同学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愿意迎难直上,积极面对科研中的困难,把工作搞好,解决科学问题,这样就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艳芬教授也来到讲座现场与康乐院士及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你是最鲜艳的旗,现在我仰望着你”12月6日,生命科学学院合唱团在纪念“一二·九”运动89周年歌咏比赛中,于国旗下真情演唱《旗》,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本次的比赛荣誉的背后,是生命学院合唱团的同学们的精益求精与不懈努力。十月中旬开始,成员们每周保持着两次以上的排练强度。从学习基础乐理,再到掌握发声方式,在指导老师与团干的帮助下,大家从一开始的生疏羞涩,慢慢的敢于开口,逐渐的领会到歌曲中深沉而澎湃的情感。最终,生命学院合唱团的同学们为大家献上了完美精湛的一唱。
赛前礼堂排练交代
比赛当天下午,同学们来到教二101,为比赛做好最后的冲刺。指导老师也到场指导大家开声、练歌以及化妆。大家精神饱满,互相鼓励,每位合唱团成员都拿出了120分的状态准备献上最棒的一场演出。
赛前化妆
灯光亮起,露出台上成员背后那一面鲜红的旗。对于国旗的敬仰与喜爱之情随着歌声与琴声缓缓流淌,在舞步交错间被赋予了色彩,于指挥手中编制成型。大家对于比赛的紧张和不安消解殆尽,只剩下对歌曲美的感受以及和歌曲精神的共鸣。歌曲的每一个字句都代表着革命精神的传承,它象征着信仰与希望,那面革命的旗帜飘扬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随着歌曲推进,情绪逐渐激昂,牵动着台下听众的内心。曲毕,余音绕梁,台下掌声经久不绝。
合唱风采
男高成员罗峰:“《旗》这首歌的每一句歌词,都让我充满了力量。尤其是开头的‘你是最鲜艳的旗,现在我仰望着你’,这句歌词让我想到了革命先烈曾经高举的那面旗帜,它是信念的象征,也是我们永不熄灭的火种。每次在排练时唱到‘你的色彩是我未来荣光’时,我仿佛看到自己和那面旗帜一起,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这首歌不仅让我回顾历史,更让我对未来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班长,我要带领同学们走得更远,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男高成员唐亮:“这是我在大学的第一次合唱,真的很幸运能加入到生科院合唱团,苏苏老师温柔专业,团长和声部长们耐心负责,伙伴们热情投入。而让我最震撼的是整个合唱团排练的专业性,认谱、发声、卡节拍、辨声调,我们一起努力,不断完善,一次次训练,最终在礼堂舞台上,在鲜红的五星红旗前,用声描曲,以心抒意。好几次在台下排练时,我都会惊叹自己的研一生活为何能如此幸福,在团队温暖的氛围下感悟音乐的魅力。演出虽然结束了,但《旗》的精神和排练的过往变成心里暖暖的一角,激励着自己朝着真善美勇敢走去。”
女高成员范婷婷:“‘你是最鲜艳的旗,现在我仰望着你’,每当我唱到这句歌词,我都会想起那面曾经引领无数革命者走向胜利的旗帜。它代表着无数人为了理想与信念而拼搏、为国家而献身。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我就能感受到那种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力量。尤其是歌曲中的‘你扛起高山大海,你遮住暴风骤雨’这一段,仿佛让我看到了那面旗帜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在这段合唱训练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不仅仅是歌唱,更是在通过歌声表达我们对革命精神的敬仰和对未来的信心。我们每个人,都是那面旗帜的一部分,都会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指挥陈梓涵:“对我而言,能够进入学院合唱团还被大家认可并选为指挥,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从最初的发音位置都找不对,到正式舞台上惊艳的献唱,我参与并见证了大家一个半月以来走过的每一步。在苏苏老师细致温柔的指导下,声部成员们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鼓励、一起进步,每位同学都克服了很多困难,甚至有同学在比赛当天还要急匆匆赶去考试再回来参加演出,这样的场景每一幕都令我非常感动。能够将大家闪闪发光的眼神在我手中交织成层次丰富又悦耳和谐的《旗》,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到骄傲和满足的事情。尽管最终拿到的是二等奖,但是我相信大家回忆起这段携手逐梦的日子还是会历历在目,同伴间的肯定与老师们的称赞才是我们获得的最高表彰。在悠扬的歌声里,我们饱含对祖国的爱意,在未来的奋斗中,我们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忠诚与担当。”
合唱团成员名单:
男高
陈家梁、贾雨康、李柏榕、李春波、刘虹江、陆勇健、罗峰、彭禹琨、邵帅、盛雨坤、谭寿生、唐亮、王辰旭、王一博、王英杰、肖天翊、杨昊
男低
陈吉童、冯海伦、赖铁亮、李有鹏、梁皓宇、柳志远、秦德祥、童逸潇、王治宇、张博澳
女高
曹晓伟、陈锦涛、陈思颖、崔子玉、党雯馨、丁怡然、范婷婷、何欣妍、侯姝余、胡雅莉、李璟暄、李俊颖、李品、李媛媛、林洁、吕继艳、毛卓佳、唐怡曦、王晨、魏琬婷、张鹭璐、张岳容
女中
曾思怡、陈卓宇、多兰、高鹏炜、胡一鸣、黄琪茜、姜沁希、李洁、李蕊寒、李文穗、李莹、刘一蔚、吕佳霖、蒙琴、欧阳吟美、沙兰茜、唐梦茹、燕轲然、杨珺佳、杨梦、郑怡静、朱雨禾
伴奏
陈淑涵(钢琴)、郝星韵(竹笛)、何宁宁(扬琴)、李雪原(古筝)、王若曦(古筝)、徐海轩(中阮)、周芳羽(竹笛)
指挥
陈梓涵
2024年5月11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的“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中,生命科学学院的原创话剧《择一事而终一生》深度诠释了老一辈科学家李恒先生的人生选择与坚持。生命学院师生通过精湛的表演、扣人心弦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荣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一等奖!
李恒先生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她32岁跟随丈夫来到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俄语翻译改行植物学。52岁成为收齐重楼属全科28个品种的第一人,并为中国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权威的重楼资源库。61岁率队赴独龙江进行8个月越冬考察,发现新的植物物种80多种。66岁开展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研究,先后18次在高黎贡山进行了规模性考察。共采集植物标本34500号,计241500份。第三世界女科学家组织成员,《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中华大典生物典》等多部大型综合志书类编委。获“国家天南星植物学大会最高奖斯科特奖”、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话剧《择一事而终一生》以植物学家李恒的座右铭为题,讲述了李恒32岁从俄语转为植物学研究,61岁决定率队进独龙江考察,可这时丈夫王今维病危,在这个两难的抉择中,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去科考。在独龙江考察时期,她心系独龙江贫困山区的老百姓,坚持科学助力脱贫,亲自指导当地村民解决重楼种植技术问题,被山区群众亲切地称呼为“重楼奶奶”。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与时俱进、无私奉献的时代风采。
话剧《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完美呈现历时一个多月,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断推敲和打磨剧本,力求呈现最真实、感人的故事。演员们也在排练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只为将角色演绎得更加生动、真实。负责灯光、道具、音效的同学也齐心协力,配合默契。
话剧中李恒先生的扮演者高澜在这次演出中深有感触:“通过参加这次演出,我有幸窥探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人生,以前其实不太了解李恒老师,但通过这段时间深入了解李恒老师的故事,被李老师的毅力和勇气所感动,心中由衷的敬佩。原来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束光,会让我们用一生去追寻和守护。”
饰演王群路的演员王佳林在剧中与李恒有激烈的对手戏,他说:“在剧中我饰演的是李恒老师的儿子,反对母亲在父亲病危的时候坚持去科考。每次演完这个角色,我都要难过好一些时间。但在了解全局后,发现李恒先生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更令我敬佩。演员们在排练中都会不断思考角色应该是怎么样的语音语调,走位动作是什么样的,台词动作需要怎么调整。剧团的每个人想将剧演好、讲好李恒先生的故事。”
剧中村长的扮演者李全邦分享道:“经过此次话剧演出,我被李恒老师终生奉献给植物分类的学术热爱,并将论文写在独龙江大地上的科学家精神深深鼓舞。作为国科大学子,我们应该像李恒老师一样,在野外科考时主动融入社区,关注边区群众的生计发展,为他们做些事情。”
一出好戏的背后离不开着默默付出努力的幕后工作者,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打造了这一台精彩绝伦的舞台剧。负责道具和服装的邹雨辰同学说:“我深知服化道在话剧中的重要性与代入感,力求通过道具和服装来还原李恒老师的工作环境和科研精神,其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如何还原90年代的场景,如何表现出这是场跨越30年的话剧,如何体现野外科考的艰辛与困难。在准备过程中,我们受到李恒老师对事业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精神的影响,查阅了当时的照片与资料,进行了多次试验和调整,最终呈现出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编剧江林蔚同学深深被李恒老师身上的一股韧劲所打动,也有幸与导演李关蕊同学共同写出了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她也相信“看了这次演出的观众们一定能感受到李恒老师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前行的奉献精神”。导演李关蕊同学在一等奖消息传来的一瞬间很激动地说道“我们自己写的本得了一等奖!我们团队得了一等奖!排练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每天晚上排练到11点多,收工回寝12点,脑子里每天想的都是我该怎么排更好,灯光应该怎么样才合适不突兀”。负责音效的王明惠同学提到了音效的重要性,她说“音效在话剧中,不仅能够增强剧情的氛围,还能够深化观众的情感体验。在这部话剧中,环境音用来描绘李恒先生在不同生活阶段的背景,从宁静的植物所到紧张的科研现场,再到她内心世界的波动。通过音效,我们能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李恒先生的世界,感受她的情感起伏和对科学的热情”。
和李恒先生有过接触的昆明植物所的张老师听说了生命学院演绎了李恒先生的故事后也倍感欣慰,不禁感慨:“现在的年轻人真了不起,这认真的劲头像极了李老师,同时也为李恒老师的精神还在不断的影响更多的人而感到由衷的开心!”
我们通过话剧《择一事而终一生》来致敬李恒先生,来致敬像李恒先生一样敬业执著、勇毅坚强,鲐背之年仍然坚守在科研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们。也希望国科大的青年学子能从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中看到他们因热爱而执着,因执着而卓越,学习他们沉迷于平凡却不简单的精神生活。激励青年一代学子能够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新、严谨求实、担当责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小我赴家国,以奋斗立天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择一事而终一生》演职员表
李恒:高澜
老年李恒:程舒凝
王今维:康元熙
吴征镒:梁锦海
王群路:王佳林
西西:梁加越
医生:李子馨
村长:李全邦
工作人员:熊紫竹、王冰涵、孙婧雅、谢玲
科考队员:胡海伦、尚书宁、卞素芬
村民:齐思博、郑梓霞、任艳玲、赵薇、朱志鹏
舞蹈:张琬婧、宋慧宇、段浚东、邹维银、周洁雅、张玉婕、赵晶茹、
宁蓉春、田蕾、桂奇慧、张鑫
背屏:叶榕
道具:吴志华、吴国茂、王佩越、胡中华、吴向成、夏强、高昊烨
灯光:李关蕊、王梓源、胡菲菲
导演:李关蕊
副导:邹雨辰、江林蔚、王明惠、蒋鲁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