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大有看头的小讲堂——生命学院研究生系列学术活动

  • 日期:2016-11-04
  • 3876

      20169月,来自17个省的7个不同民族的58名同学组成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513班。班级成员来自华大基因教育中心和昆明植物研究所两个培养单位。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向往选择了国科大,同学们通过讨论,将开展小讲堂活动作为集体学习办法,小讲堂每周一讲,主讲人都是班级成员,主题也由主讲人自行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专业方向或班级中讨论的热点问题进行,有时是专业知识深度讨论、有时是科学普及,这样不论班里的同学处于什么的专业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参与进来,这种形式不但能加深同学之间的了解,拓宽非本方向同学的视野,锻炼参与主讲的同学,促进班级里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第一期由活动的发起人来自华大基因的张鹏帆同学,他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宏基因组分析的策略及案例讲解》,围绕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及各方法的利弊的介绍、基于高通量测序16s扩增子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宏基因组的分析流程及经典案例介绍四个板块的讲解。活动过后,参与活动的班级同学反响异常激烈,大家都被张鹏帆同学的专业知识和讲说能力所折服,第一讲得到了班级很多同学的认可,也激励到班里其他的"有志青年",活动刚结束就有同学开始预约做下一次活动主讲人。

第二期的活动由来自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肖斯悦同学主讲,她主要做的是植物分类,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她选择的是科普类的讲解,即向大家介绍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她熟练地运用丰富又极具特色的幻灯片,向大家讲述了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历史与现今国外主流但在国内才刚起步的APG系统。期间有疑问的同学也不停地提出疑问,大家进行了多次激烈的讨论。肖斯悦同学说:"生物学一直在变,我们需要紧跟时代与国际上交流,我们也需要改变"

第三期的小讲堂活动,源于班里很多同学对当天的《生物信息学》课程内容为"高通量测序技术及数据分析介绍"中存有各种各样的疑问,课程结束后,班级的微信群里已经聊的火热,不停有同学发布自己疑惑的内容到群里,另一些同学解答疑问,于是在班里同学的呼声下,张鹏帆再次担起第三期小讲堂的主讲,内容为高通量测序原理。小讲堂开始前,他先对同学们疑惑的"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数据拼接组装算法流程"做了详细的讲解,而后他运用自己的方式从DNA测序的发展历史出发结合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测序仪器的结构与原理,向大家说明了高通量测序原理。基于第二代测序原理是现在主流的测序法,其中测序过程相当复杂,同学就桥式PCR的发生过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张鹏帆也用板书的形式,逐步讲解清楚了整个发生过程,深厚的专业知识再次打动参与的同学们。

第四期由华大基因的翁建聪同学分享了《基因组装的算法与策略》。翁建聪从概念出发,运用风趣的措辞向大家介绍了基因组装的概念及原理。基因组装就是把测序下的短序列根据他们之间的重叠关系将序列尽可能地延长,其目的是得到全基因的序列。他介绍了两个关于组装的算法,分别是一代测序技术中的OLC 算法和用于二代测序技术的DBG 算法,以及在序列组装中起重要作用的欧拉图路径(Eulerian Cycle)进行了说明。翁建聪同学阐述了基因组装的一般流程,并详细介绍了影响基因组装的4个因素:测序错误、重复序列、物种杂合度、样品污染程度。最后,他对评估基因组装的好否的指标做了详细说明。讲课过程中不少同学对于本次讲堂的主题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纷纷提出问题,而翁建聪同学对此都能一一作答,得到了同学们都认可。


同龄人通俗易懂的解说,为严肃的学术活动增添了不少活力,同学们都学得很快乐。一个小小的讲堂,让年轻的思想不停地碰撞,不论擦出怎样的火花,那都是耀眼和迷人的;对于我们年轻人,习大大也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为了心中的理想与信念,513班的同学们在不停地成长,他们深知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为了追寻此,身体和灵魂都必须在路上,他们一直都在路上!在感叹主讲同学深厚专业知识功底的同时,你我是否都想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还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一群热爱科学的年轻人,欢迎各学院的同学来参与我们的班级小讲堂,分享你的知识,你将收获一箩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