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学院《生物信息学》第一课火爆开讲

  • 文/金萌 图/谢三金 王晓涵
  • 日期:2017-09-14
  • 1590

9月13日上午8:30,由生命学院开课、陈润生院士讲授的《生物信息学》第一课在雁栖湖校区学生礼堂火爆开讲,与此同时,台下890名同学创造了这节课选课人数的历史。虽然陈院士的《生物信息学》多年被评为精品课程,但如此现象级地爆满还是头一次!在大家的万分期待中,陈老师开始了他的讲授。

雁栖湖校区礼堂壮观的上课场景

青葱岁月

陈院士回忆到在他刚刚从德国回国时,对沃森的研究成果非常感兴趣,于是写信给沃森,只是想把他当成一个知音倾诉自己的想法,之后便忘了这件事。1个月后竟然收到了回信,信封里共有两页纸和两本参考材料,是沃森研究背景以及成果介绍,这无疑给与了他莫大的支持与鼓励,也坚定了他从事国内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决心。并且他说道:“自己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促使自己去坚持,并做出成绩。”

陈润生院士

求知似渴

1993年,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正式启动。该计划由强伯勤教授、陈竺研究员领衔,汇集了国内在人类基因研究方面已有突出成绩的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单位。听闻此消息后,陈院士像是找到了组织,迫切地希望参加研究,他说了两点:一是自己事先看过材料和文献,使用计算机方面很有优势,二是鉴于资金问题,他义务工作不要工资。就这样得到了组织的接受。课堂上,陈院士告诉我们: “把握主动抉择的计划才有机会走在前头,如果湮没在大潮中,想有创新是非常困难的。”

投身科研

1999年,陈院士参与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30亿)的1%的测序任务;2002年参与完成水稻基因组(约为人类基因组 的1/7)的破译。他形象地将破译人类遗传密码比作是读懂由30亿符号组合的100页的“天书”,并说到自己读了几十年,也还是读不完也读不懂。

言传身教

在课上,陈院士告诉我们研究生阶段需要更多的思维、方法,所以他抛弃了教科书式的教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进行讲解会更有助于我们的理解。最后,他详细地介绍了生物信息学三个方面的含义及理解。一是概括层面: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学科领域,包含着基因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配、分析和解释的所有方面;二是操作层面:生物信息学是把基因组序列分析作为源头,破译隐藏在DNA序列中的遗传语言,特别是非编码区的实质;同时在发现了新基因信息之后进行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和预测;三是提升层面: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基因组信息结构的复杂性及遗传语言的根本规律”。它是当今至本世纪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中“基因组”、“信息结构”、“复杂性”这三大科学问题的有机结合。

同学们全程聚精会神地听着陈老师讲课,在热烈的掌声中本节课接近尾声。

简介:

陈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6月生于天津市,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现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核酸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创新课题组组长。陈院士是中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在生物信息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曾参加中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1%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共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20余篇,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应邀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