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庆国科大40华诞生命学院校友座谈会及青年论坛成功举办

  • 文:王诗哲 文静 魏邓杰 图:孙丹丹 王洁婷 王诗哲
  • 日期:2018-10-16
  • 2319

2018年10月14日的雁栖湖微波粼粼,万里长城雄伟壮阔,万千校友喜迎中国科学院大学40周年华诞。“中国科学院大学建校40周年纪念大会”“李佩先生塑像揭幕仪式”等一系列校庆仪式在雁栖湖校区举行,在社会各界、各位校友及广大师生间引发强烈反响。

生命学院为迎接校庆,诚邀各届校友及高年级在读同学重返雁栖湖为母校共同庆生。14日上午,学园三大门前横幅高挂“欢迎生命学院校友回家”,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洁婷与生命学院志愿者们热情迎接校友们从祖国各地回到国科大、回到生命学院来。

14日下午,生命学院为展学院传承美德之风,联络校友情感,于学园三举行了“生命学院校友座谈会”及“生命学院青年论坛”。生命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丁文军教授及王洁婷老师分别主持了活动。

忆往昔峥嵘历程 感历程波澜壮阔

生命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丁文军教授代表学院欢迎老领导、老教师、校友和培养单位代表并致辞,向大家介绍了国科大生命学院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情况,从党建、教学、学生、招生等方面介绍了生命学院的各项情况。

生命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丁文军教授介绍学院的基本情况

校友座谈会有幸邀请到了原生命学院党总支书记、81岁高龄的朱世品先生,朱先生是忆起往日历程,与各位分享学院建立初期的艰难处境及各位前辈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发展至今日的历程和变迁,前辈们迎难而上、不畏艰险、为建设我院而坚持不懈的光辉事迹令人动容。当年建设学院的老师们虽多已退休,但朱老师一直发挥余热担任离退办支部书记,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为后辈树立了令人敬仰的楷模形象。最后,朱老师表示“学院需要,义不容辞”,并鼓励各位师生不忘初心,在生命领域铸就辉煌。

老领导朱世品先生

生命学院原教学实验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王瑞林老师在会议发言,自建院之初就来到生命学院,为生命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国科大担任近10年班主任期间,王老师关爱学生、尽心尽力、桃李天下,不少往届学生都热情表达了对王老师的敬重与热爱。王老师讲述了四十年来生命学院科研教学环境的巨大改变以及科研教学成果的飞跃,忆起往日种种,王老师欣慰且自豪。

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杨永平研究员出席了座谈会,带来科研院所对国科大最诚挚的祝贺及对生命学院的美好祝福。杨书记谈及,应鼓励关注生物学基础学科的发展;扩宽学院及基层培养单位的合作纽带;建议着手解决授课老师在雁栖湖校区的住宿情况,方便于授课老师对实验室的管理,也有助于老师与学生的流畅沟通。

校友座谈会

言今日光辉岁月 叹岁月厚积薄发

在校友座谈会举行的同时,生命学院青年论坛热烈开展,生命学院毕业校友、高年级在读研究生、18级在读研究生代表参加论坛。王洁婷老师代表学院致欢迎词,欢迎各位校友及高年级同学在母校建校40周年庆典之际回到母校,感谢大家不辞辛苦从全国各地赶到雁栖湖校区。王老师讲到,今天的论坛是一个沟通的平台,来自不同培养单位的同学们可以在科研学习工作上请教经验、相互交流、促进合作、共享资源。最后,王老师表示,随时欢迎大家回家看看,希望校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青年论坛

随后,论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各位校友和同学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和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及现状。生命学院2015级研究生徐亚男同学回忆了自己在雁栖湖学习和工作的美好时光,以及学生会工作的日子。他的发言引起了在场同学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在国科大的时光非常值得怀念。

已经参加工作的2010级及2011级研究生,分别介绍了自己的行业和工作现状。虽然有些校友没有继续在科研战线工作,但仍活跃在生命科学相关领域,校友们谈到在国科大学习的几年里教会了自己怎么样思考和解决问题,国科大的科研训练和教育培养将受益终身。

2018级硕士研究生就专业就业方向等问题向各位师兄师姐提问。来自各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一一耐心做了回答,认真做好科研工作,多一两年的沉淀能够收获更加高质量的成果。校友和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生命学院青年论坛

展未来欣欣向荣 忆年华继往开来

校友座谈会及青年论坛的各位校友们回顾自己在国科大校园的点点滴滴,与老师们的深厚感情,感慨校园时光的美好,更多是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及生命学院各位老师为自己所提供的科学环境与人文氛围表示感谢,校友纷纷表示国科大的教育和培养将受益终身。

校友们对学院发展献策,建议提及建立强大稳固的校友联络合作体制,利用校友的集体力量,进一步提高学院生源并更好的解决毕业生工作去向问题。校友们在表达对学校及学院的美好祝福的同时,更愿为学院发展奉献自身力量。学院老师们向各位校友递送真诚祝福并欢迎各位随时“回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