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康乐院士讲述“蝗灾的奥秘”

神经生物科学前沿讲座火热开讲

  • 文:许德润 图:王莹莹
  • 日期:2021-05-21
  • 3028

  2021519日上午1030,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河北大学校长康乐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二106给同学们带来了精彩讲座——《蝗灾的奥秘》。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郎明林教授主持,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丁文军教授致辞,生命学院师生共同参加了本次讲座。


康乐院士开讲

郎明林教授作课程介绍

丁文军教授介绍康院士

 康院士首先用身材纤细匀称腿长且充满力量道出今天的主题——蝗虫,引得在场师生阵阵欢笑。蝗虫这一古老的形象在古代甲骨文、壁画中均有体现。但是古代人民对它的记录中,蝗灾与水灾、旱灾并成为三大农业自然灾害。

 百亿只蝗虫组成的蝗虫群一天可以吃掉百万吨的植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20202月东非地区出现一个长60公里、宽40公里的蝗虫群。作为国内蝗虫研究领域的专家,康院士通过生物生活习性,气候,蝗虫种类等多方面分析,得出东非肆虐的沙漠蝗适合在热带地区生存,沙漠蝗穿过青藏高原进入我国的可能性极低,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蝗虫主要为东亚飞蝗的正确结论。让在场的师生感受到了康院士治学严谨的态度,深受启发。

 苯乙氰(PAN)是一种密度依赖性挥发性的化合物,在群居蝗虫的体液、组织中均有存在,但在独居蝗虫体内并不存在,有学者认为PAN是引发蝗虫聚集的关键化合物。康院士组通过转录组分析、RNA干扰、同位素标记等方法,证明PAN是群居蝗虫的嗅觉警戒信号,可以有效抵御天敌大山雀对其捕食,同时阐明了PAN在蝗虫体内的合成方式。此项研究改变了人们长久以来对于PAN的错误认识。

 为了解决蝗虫为何会集聚引发蝗灾这一难题,康院士团队分析鉴定了35种化合物,并对4-乙烯基苯甲醚(4VA)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行为学筛选验证、神经环路解析、基因编辑、野外诱捕等实验证明,4VA是一种在低浓度条件下即可发挥作用的信息素,对于蝗虫有很强的吸引力,对雌雄个体都有作用,该化合物的受体为OR35。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国际间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评价该项研究为国际昆虫学和蝗虫防治做出巨大贡献,是经历50年漫长探索后,科学家第一次真正了解飞蝗的群聚信息素;大大提高了蝗灾的预测和控制水平;为沙漠蝗的研究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次报告会康院士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自己30余年求索蝗灾之奥秘的心路历程给同学们娓娓道来,展示了科学大家求真务实的风范,解决了困惑国际科学届几代人的难题蝗虫集聚信息素,真正把学术研究做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不仅是一次学术讲座,更是融合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思政教育课,将学术讲座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民以食为天,蝗灾是长久以来影响农业发展的重大阻碍。康院士以“上下求索”的务实担当,30年如一日,探索蝗灾这一历史性难题的解决方式;以上山问樵,下山问渔的真心实意,做出环环相扣,令人信服的科研成果;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精神,将实验室成果带入野外,深入田间;真正做到将为人民服务作为看家本领来练就、作为重要法宝来传承、作为高深学问来研究。作为高校师生,我们应当善于学习、加强学习,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科研工作与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科研工作者须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真正做到科研工作、人民利益、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在国科大生命学院“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康院士的讲座更是“人生一课”对同学们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起到了引领作用。

 康乐院士来学院讲座前,适逢荣获国际化学生态学会西弗斯坦-西蒙尼奖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两项杰出成就,生命学院师生为康老师送上鲜花,传递了衷心的祝福和真挚的感谢。


同学提问


康乐院士解答同学疑问


合影

 康乐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和昆虫学家。现任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互作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河北大学校长。长期从事生态基因组学研究,将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结合,系统研究动物的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是Elsevier 2014-2019年中国生物学/农业高被引科学家。重要论文发表在包括Nature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PNAS, Genome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eLife等在内的国际著名刊物,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是国家973和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首席科学家。现担任国际生命科学联合会(IUBS)副主席,Insect Science杂志主编,Protein & Cell杂志副主编。2009年获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荣誉科学博士,2011年获何梁何利生命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获美国昆虫学会国际杰出科学家奖,2015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21年获国际化学生态学会西弗斯坦-西蒙尼奖。